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具体性体现,是课程阶段性、特殊性的结果显示,
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
。传统的课程通常以每一门学科对应某一特定的学生发展目标,如德、智、体、美、劳;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学生各门学科都优秀,就是获得了全面发展。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一: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资料共享平台
《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https://www.unjs.com)。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二:
1 多媒体技术与欣赏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学丰富而生动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形象塑造载体,它需要欣赏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在聆听音乐时自发地产生一种联想。由于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所以在幼儿园里,音乐欣赏过程中那些无法捉摸的音乐形象经常令老师尽管费尽口舌,小朋友听起来也如坠入云雾之中。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便可将欣赏时所需要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特定画面的引导下来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如在欣赏《卡门序曲》时,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威武的斗牛士的形象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和遥远。于是,笔者制作了西班牙马德里斗牛场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当马德里斗牛场的画面一出现时,孩子们都不禁被斗牛场雄伟、奇特的建筑所感染,"哇"的一声惊叹起来。而当斗牛士斗牛时的精彩镜头合着音乐播放出来时,孩子们更是变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随着震撼的音乐跟着影像模仿起来。于是威武的斗牛士的形象在幼儿面前一下子变得清晰、直观起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有趣。
2 将"道具"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意境爱玩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一样物品在大人手中也许不觉得有趣,但到了孩子们手中,便如同一件宝贝,能生出不少的玩法。采用合适的"道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也不失为一种化抽象为直观的好办法。于是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体验音乐连绵不断的、轻柔的、抒情的意境,笔者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条彩带,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尽情地挥舞纱巾,引导他们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观察彩带飘落的形态。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创造性的玩着彩带,有的向上抛,有的`旋转甩……玩得不亦乐乎。笔者又加以语言进行引导:"让我们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在月光下跳舞是很美的……",孩子们挥舞纱巾的动作变得越来越轻柔,与音乐也越来越和谐。看得出孩子们已沉醉在音乐中,他们已体会到音乐中延绵不断的、轻柔的美。
又如在欣赏德立勃的《拨弦》时,笔者事先和孩子们一起利用小纸盒、橡皮筋制作了简单的"六弦琴",在欣赏音乐时,孩子们合着音乐兴致勃勃地有节奏地拨动自己的"弦乐器",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正是这小小的"道具",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弦乐器中的拨弦技巧,引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开启孩子们想象的闸门。
3 将游戏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帮助幼儿认识音乐结构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欣赏活动,能使幼儿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地掌握音乐知识。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笔者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蝴蝶的游戏:找蝴蝶--捉蝴蝶--找蝴蝶--蝴蝶四处躲藏--找蝴蝶,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在孩子们熟悉了游戏玩法后,笔者用《单簧管波尔卡》的音乐指挥孩子们玩游戏,引导他们仔细聆听音乐,按照音乐中乐段的转换来玩游戏。音乐伴随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虽反复聆听,仍乐此不疲。随着游戏次数的不断累积,孩子们对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也就了如指掌。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音乐知识,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认知记忆,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中获得提高。
4 将色彩与欣赏教学有效结合,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情绪音乐与色彩在人的感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除了音色与颜色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有曲调、和声、节奏、调性、音区等。它们都能使人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在历史上就曾有人把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与色彩联系起来,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蓝色的,肖邦的音乐是绿色的,瓦格纳的音乐则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在欣赏活动中,笔者尝试通过将色彩与音乐对应,来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根据蒙古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森吉德玛》,具有诗画一般的气质,由于对同一旋律在速度、力度、配器上做了不同的处理,便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淡雅、柔和绵长;第二段音乐明朗、热烈。于是在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浅蓝和红色两种色纸,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选颜色,在听音选色的过程中,孩子们选择了将浅蓝来对应第一段音乐,将红色对应第二段音乐。颜色的暗示使孩子们很快感受到了乐曲的两种不同的情绪。
幼儿园音乐教学论文三:
大家都知道,音乐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心灵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必须要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的始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对幼儿园(3—6岁)的孩子来说,以节奏音准训练为主,适当进行识谱教学为好,让孩子在节奏、律动中去感受音乐的美。
面我简单谈一谈,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具体做法。
情趣出发,让孩子得到美的启蒙。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我把七个音符都书写出来,让孩子能直接地看到,然后再逐个音符教孩子认识,可以用琴伴奏,孩子随着唱,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然能记清各音符的唱名。但是,音准问题还是掌握不好,再用这种教唱的方法自然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用“听”为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具体做法是: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拍一下手喊3,另一组孩子跺一下脚唱mi;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组就唱la;再拍一下喊7,另一组就唱xi……,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既有音名、音准的.变化,又有一问一答式的游戏,既训练了孩子的音准感,又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足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园的孩子特别好动,如果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坐着不动,她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孩子对一首歌曲能唱之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配合。如大班歌曲《看看谁的本领大》,歌词是:“警察警察真威风,维持秩序管交通,护士护士多爱心,耐心细致照顾病人……”孩子们基本会唱以后,可以让孩子离开自己的座位,模仿警察、护士的动作,同时在做动作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表现出歌曲的强弱,因为警察的动作威风有力,护士的动作优美轻柔,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巩固了歌曲的演唱又找到了歌曲的强弱规律。所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没有吸引力的东西,最好是让孩子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
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她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我在教孩子“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刚开始时,我就说:“这个音符唱两拍,那个音符唱一拍”,孩子们都不能接受,不能掌握。后来,我想办法把拍子—这个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事物,进行了简单化。首先,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小猫叫声长,小狗叫声短……,孩子们特别感兴趣,都能积极的进行练习。接着让孩子闭上眼睛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奏的走步声和跑步声,再让孩子们用拍手的方式模仿出来,从而把声音的长短过渡到动作。
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更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审美
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歌曲、律动、器乐、欣赏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来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审美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基本采用欣赏法、练习法和示范法就可以了,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其它的教学方法。